提示

[X]
SPA知識博物苑 回搜尋頁
★官方分類: 專業療法/自然療法/身心平衡

第2篇.

肢體邏輯療法

矢村酒(Yamuna Zake)生下女兒後左臂疼痛的很厲害,正規醫療、整脊術和針灸都幫部上忙,於是她便創造出「肢體邏輯療法」。她根據從十六歲開始教授瑜珈所累積的知識,運用各種姿勢來解除左臂的疼痛,讓它重新對齊,結果十天之內就恢復正常。

 肢體邏輯是一套嚴謹的結構療法,不過它並不像結構療法那樣把重點放在筋膜方面。也就是肌肉連接骼的位置,放開肌肉,希望藉此讓身體各部位重新對齊,透過關節的牽引,就是矢村酒所稱的「肌肉間隔」(muscle spacing)或「間隔擴大」(space-making),治療師會協助你伸長肌肉,創造體內的空間。牽引級旋轉都可以教育肌肉關節,讓它們知道如何發揮良好的運作功能。在減輕壓力、解除限制之後,肢體邏輯療法可以讓你的身體更自由地轉動,血液循環更輕鬆,能量的流通也更順暢。不必強迫;你只要讓身體覺得更安全、舒服即可。

 那就是身體的「邏輯」,它的本能知識──只要給它機會,它自己知道應該放開哪些部位。治療師和你的身體「自然肌肉記憶」合作,修正負面的姿勢和痛苦的僵持模式。他們堅持的原則是,一旦你的身體「想起」當它毫不費力、毫無疼痛地移動那種很棒的感覺,它很快就會糾正自己。

為了支撐你的身體並達到牽引的目的,治療師會以他們自己的身體做槓杆──一手扶著這裡,另一邊的手肘在那裡畫出直線,而一隻大腿掛在某個地方,由於他們必須貼近你的身體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因此這套療法相當親密的,不過它覺對沒有不當的接觸,也沒有性的暗示。

 每一堂治療課程開始的時候,你先站著,讓治療師伸展你的身體,評估你有哪些部位受到限制。你接著躺在地板的軟墊上,讓他伸展你的每一個部位,包括顱在內。這套療法雖然主要針對你的生理結構,不過治療師也會傾聽並遵循你身體的電流或能量脈衝。矢村酒對於身體的了解和敏感程度超越了生理結構,以達到能量本質的境界──包括她從瑜珈學到的「脈輪」和脊柱能量管道。當你的關節出現更大的空間,身體和能量達到平衡而進入沉思靜坐的狀態,你的全身很可能會出現一股輕盈的感覺。

肢體邏輯治療師指出,他們可以應付各種不適症狀和限制。舞者、跑步者和其他運動員特別欣賞這套療法,因為它可以增加他們的動作潛能,也能治療他們受傷部位。這套療法其實適合各種年齡層、各行各業的人,無論是長期背痛 、椎間圓盤突出、脊柱後彎(駝背)、偏痛、關節炎、中風、癲癇發作或腦性麻痺等都能發揮很好的效果。

 想要取得肢體邏輯治療師的證照,必須一年或兩年內接受矢村酒本人主持、為期數週的密集訓練,在加上練習,而且每年都必須進修最新的相關知識。

 

身為兩隻腳的動物,人類有一項四腳動物所無法體驗的特點,挺直站立的姿勢;我們的部抬向天空,雙腳連接大地。這項站立反射是非常原始的生理反應,連只有幾個月大、肌肉幾乎都還沒開始發展的嬰兒,趴在床上也會探索如何彎曲頸部和背部,好抬起來望向前方。

結構取向的肢體治療師指出,為了輕鬆維持這種直立姿勢,有效發揮直立的功能,我們必須對齊地心5功延長線,讓身體形成一直線。這一派治療師的目標在於:重新組織你的身體結構,好讓地力引力順暢流遍整個身體。這項重新組織的過程可以幫助你打破限制,激發心理、精神和生理上的潛能。結構療法的創始者相信如果你的身體能垂直對齊地心引力,對你的健康、行為和意識知覺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在這個領域的幾個重要派別裡,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羅夫按摩療法創始者羅夫博士的主張,她也是目前所有結構取向肢體療法的幕後先鋒。

挺直站立

這些結構取向肢體治療師所說的「結構」,並不只單指我們的架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還包括了我們的「肌筋膜系統」。「肌筋膜」的肌是指肌肉筋膜則是一層堅韌、超薄、有彈性的連接組織,形成一整片不問斷的立體網絡,像一件超大的衣似的把我們從到腳整個包起來。由於筋膜包圍著每一個肌肉骼、神經腺體器官血管,所以它正是身體保持形狀的關鍵所在。

如果沒有筋膜,我們的架會垮成一堆,我們也無法維持直立的架構。就在皮膚下方,筋膜像一條無接的毯子把整個身體裹起來。然後包住每一條個別的肌肉纖維,將肌肉纖維捆在一起,再把肌肉末端集結成肌腱    肌肉附著在骼或其他身體器官的閃亮白色纖維連接組織韌帶是特別強韌的筋膜帶,將骼和骼連接在一起形成關節。「膜」和「內膜」也都屬於筋膜;膜包圍著骼的外層,內膜則是髓腔的襯裡。還有一種襯在關節腔和黏液囊內部的筋膜,叫做「滑膜」。

筋膜也包圍住每一個器官,連接器官器官,再讓它們附著在體腔的內壁以保持穩定。如果沒有筋膜,你的心臟、肺臟和都無法懸掛在固定的位置上。

由於這種相互連接的密切關連,因此無論筋膜的任何一部分發生什麼問題,都會對身體的其他部分造成很大的影響。各種遺傳現象、生理或情感創傷、不良的姿勢、腫脹發炎、不良的後天動作習慣以及其他壓力狀況,都可能造成筋膜的束縛、扭曲、糾結或緊縮。生理治療師約翰.巴恩斯(John Barnes)指出:受到限制的筋膜可能會產生極大的張力,每平方英寸高達兩千磅以上的力量,壓迫著我們的神經血管淋巴管、骼、肌肉腺體器官,結果可能導致各種不同的疾病症狀。

你不妨把整個身體想像成一件大衣。如果你用力拉扯、鉤出或扭轉某一個部分,其餘部分會變成怎樣?它會繼續保持原來完整的外形、或者扭曲變形呢?如果你曾經自己洗過,你應該知道洗好之後一定要攤平固定再晾乾,否則它就完全走樣了我們的筋膜網路也和衣一樣,只不過它是立體的從某方面來說,結構治療師透過一系列的治療課程漸漸把你的「身體衣」加以「攤平固定在晾乾」,讓它恢復原貌。

整合張力

筋膜就像塑膠一樣很有彈性,也具有高度的調整性。它會回應任何動的震動,以及地心引力(重力)。重力是宇宙最基本、最主要的支配力之一。如果沒有重力,所有東西都會飛離我這個星球的表面。當我們和力維持和諧的關係時,它就是我們的支撐力量,讓我們垂直地站立在地上。當我們失去平衡時,它會在我們直立掙丰L的同時耗盡我們的能量。

我們可以用架、肌肉和連接組織之間的「整合張力」原則,說明我如何維持垂直的結構。想像我們把一座帳棚搭起來,帳棚搭好之後。蓬為什麼不會垮下來或被風吹翻呢?因為繩索平均拉著中心支撐桿,維持確的張力。無線電的發射塔也是如此:如果相反方向的鐵索拉得一樣,發射塔就會垂直立在固定的位置上。對齊地心引力線。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的筋膜肌肉維持均勻的平衡狀態時,它們會讓脊椎和身體重心維持適當的關係,有效地將重量向下傳遞,再向上抬起。如果筋膜肌肉朝著任何方向拉得太鬆或太緊,我們的架就會傾斜;如此一來,重力便不再是身體結構的支撐.而是極大的負擔。

結構取向肢體療法的基本前提來自整(一種運用雙手施壓的醫療方法):

我們的結構狀況對於我們的運作功能有著極大的影響。如果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很可能是因為結構受限所引起的。限制某個區域的壓力會阻礙血液的流暢,結果便無法輸入新鮮的氧氣和養分、帶走排泄的廢物。它也會阻礙淋巴液的循環,或者干擾神經傳往器官的訊息。只要能解除限制、平衡身體結構,身體的自我矯正(自我修復)機制便能再度啟動,減輕不適症狀,恢復正常的功能。

根據結構取向肢體治療師的說法,以雙手對筋膜施加壓力可以改變筋膜的 「細胞基質(intercellular matrix,這種物質在細胞隙閒的含量比細胞裡面來得多),包括具有彈性的網狀膠原纖維和一種果凍般無固定形狀的基質。這種多醣膠質複合物含有高黏度透明質酸(可以潤滑纖維,讓它們相互滑動)和蛋白多醣(這是一種肽鍵,使得膠質能夠吸收震動)。由於發炎、創傷以及長期不良的姿勢和動作,纖維間的滑動受阻.膠質也逐漸變硬。手部的施壓治療可以打破纖維間的阻礙,同時讓硬基質恢復膠質彈性,它便能夠像以前那樣吸收動作或創傷的壓迫力量。

就像陶藝家或雕塑家捏塑陶土一樣,結構取向的肢體治療師會讓你坐著或躺

在鋪有軟墊的治療檯上,以他們的雙手、手臂或手肘「軟」並拉長你的筋膜。透過雙手施加在組織上的壓力,他們可以影響肌肉肌腱關節裡的感覺接受器。這項訊息由感覺接受器輸入你的中樞神經系統,在那裡轉為運動輸出訊號:筋膜變得柔軟,而張力(收縮或活動狀態)也會減少或增加,好讓組織神經系統做出平衡的回應。從某方面說來,結構取向的肢體治療師是建築師也是藝術家:他們將人體塑造成穩定、有所支撐卻充滿動感的形體,足以發揮和諧的功能。

 

不同療法,不同標準

各式各樣的結構取向肢體療法都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假設: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對齊地心引力;當我們對齊地心引力時比較能夠發揮良好的功能;我們的身體可塑性很高,我們可以重新對齊地心引力。然而,這些療法彼此之間還是存在著一些差異。

有的治療師把身體看成一條直線,有的則把身體看成螺旋曲線;有的治療課程時數較多,有的較少;有的先訂出特定的結構目標,再依目標將課程組合成一系列的不同階段;有的並沒有訂出結束目標。不同的療法可能從身體的不同部位開始.也在不同的部位結束,它們所認定的最根本關鍵也不相同。有些療法很強調動作知覺,注意個人環境,有些卻不太重視。有些治療師會處理情感方面的問題,有些卻會將客戶轉介到適當的單位。各種肢體療法所認定的平衡結構也不一樣。有些療法認為我們應該追求理想的結構,有些卻認為每個身體都有其最適當的形式,世界上並沒有一套適用於每一個人的標準結構。事實上,有好幾種療法並不以身體對稱做為衡量直線對齊和完整性的標準。

強生原本是耶穌會教士,後來脫離教會跟隨羅夫接受訓練,最後也放棄了羅夫治療師的資格。他指出:理想的標準「未必一定不好」。事實上,這些標準確實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可是,如果理想標準變成權威,用來說服大家相信他們並不知道什麼對自己最好,就會產生危險的情況。如果有一套療法宣稱它的理想形態才是真理,只有它的標準才是人類的具體標準,那麼其他療法就淪為「比較原始、異常、錯誤,甚至是不好的方法」。反過來說,這種情況可能導致「被動、專利,扭曲社會價值」。強生認為,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我們渴求或者可以塑造的理想對稱:

多種療法的理想標準都強調完美的對稱,但這一點並不符合身體本身的設計。我們的胸腔右側有三片肺葉,左側有兩葉。我們的器官排列並不對稱……腦部的功能也沒有對稱分配。大部分需要用到雙手操件的職業和運動,都要求我們以不對稱的方式來應用身體……然而,肢體標準的設計者卻要求我們往不對稱的神經組織心之外,以肌肉骼建立一個完全對稱的外殼此外,不對稱和疼痛之間並沒有固定的關連。我曾經接觸過一些肢體對稱近乎完美、挺直對齊地心引力的客戶,可是他們依然深受背爪的因授。相反的例子也很多,自幼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小提琴家艾沙克.史坦(Isaac Stern)以不對稱的身體拉了一輩子的琴,他的體形雖然彎曲得很厲害,但他優美的音樂和優唯的身影卻令絕大多數人豔羨不已。

我們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完全對稱,同樣地,我們的姿勢也不是靜態的。根據羅夫的講法,最廣義的姿勢「暗示著身體各部位在空閒中的動態相關連,因此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狀況都存在著自由的互動。」我們無須達成所謂的完美姿勢,也不必費力加以維持。我們的目標是要追求很有彈性、能隨時調整的身材,以美學和經濟的原則來運用身體的能量。平衡從來就不是一種固定不動的姿勢,而是順應狀況不斷流暢變動的動作。

 

感覺更年輕、更有活力

 

 

結構取向的肢體療法彼此之間雖然有所不同,不過它們往往都能獲得功能上的良好成果。當生理上的限制解除之後,你會覺得更輕密、更輕鬆、更高大、更年輕、空間更寬廣,而身體也更有活力。以往額外消耗能量的情況已經消失,你現在有更充沛的能量可供自由運用。你的移動更協調、更精確,身體更有彈性.動作的範圍也更擴大了。

你可能也會注意到新的姿勢起先會讓你感覺很怪、很不自在。可是你很快就能體認一項事實:以前的「正常」姿勢其實是身體不精確的組織方式。一旦你適應了新的組織方式,你會發現以前覺得很舒服的家具,甚至鞋子,現在都覺得不對勁了。事實上,大部分椅子和汽車座椅的設計都不符合正確的姿勢和真正的舒服原則。我們的身體是文的犧牲者;我們讓身體妥協,勉強適應那些違反人體工學的椅子,而不是修正椅子的設計以符合我們的需求。

接受結構取向肢體療法的禁忌

如果你患有急性的疾病、懷孕三個月以上、手術後未滿兩個月,或者患有消耗性的重大疾病(例如愛滋病或),就不該讓結構治療師以某些技巧按摩治療你身體上的某些區域。此外如果你有凝血問題、動脈瘤靜脈炎、動脈硬、狼瘡、症氣、嚴重的水腫脊椎關節黏連、質疏鬆症或發炎關節炎等,這類的肢體療法也不適合你。如果有任何疑慮,你主接受結構取向肢體療法之前應該先獲得醫師的同意。一般說來,如果你有嚴重的藥癮或毒癮(除非你已開始接受戒除治療),或是過度肥胖(除非你先減重),肢體治療師並不會為你提供服務。

隨著身體的改變,你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放鬆、開放、積極回應,而不像以前那麼緊張、抗拒、反應激烈,而且你也能夠以更沈著、更有創意的態度來面對壓力。在平衡的新結構裡,你會覺得自己更強壯、更安全,願意體會你的感受而非一再壓抑,也做好準備面對以往無法面對的情感問題了。此外你也可能注意到身體上的各種病痛開冶減輕,甚至消失了

 

資料來源:肢體療法百科

人氣:8010 推薦:0 2007-07-17
發起者:  小美女萱萱
 
編輯記錄
 

查詢編輯人員:

人氣身分時間
11筆 | 上一頁 < [ 1 ] > 下一頁 |  第

第1篇.

肢體邏輯療法

  矢村酒(Yamuna Zake)生下女兒後左臂疼痛的很厲害,正規醫療、整脊術和針灸都幫部上忙,於是她...
人氣:6842 推薦:0 2007-07-17  發起者:   小美女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