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30年的專業師資|不可錯過的|好課程。好老師。好商品。

SPA知識博物苑 回搜尋頁
★官方分類: 專業療法/自然療法/身心平衡

第2篇.

肌筋膜釋放療法

羅伯特,渥德醫師(Robert Ward)是一位整醫師,他針對身體的軟組織發展出一套雙手施壓按摩技巧,從一九六0年代開始稱之為「肌筋膜釋放」。這不是一系列排定順序的治療課程,而是整套評估並治療筋膜系統程序的一部分。曾經擔任生理治療師三十多年的巴恩斯把這套程序發展為完整的療法。命名為「肌筋膜釋放療法」(簡稱為MFR)。它所根據的理論基礎是整術的不同層面,例如顱薦療法、生理療法和羅夫按摩療法等等。它的整體目標在於解除疼痛、消除結構上的功能障礙、恢復功能和機動性。以及紓解情感上的創傷。

為了達成這些改變,治療師以溫和的方式持續壓擠、伸展你的筋膜,再合併採用視覺分析、觸診、軟組織、扳機點治療、顱薦按摩和肌筋膜釋放療法等等。軟組織技巧可以打破表層的膠原交叉限制,而肌筋膜釋放技巧則可以延伸基質的交叉聯繫並改變其黏性,以消除較深層筋膜的障礙。只要我們將不正常的筋膜扭曲和反轉調整回來,神經器官血管腺體的結構就會趨於整合,功能運作也會大大地改善。

在工作上採用肌筋膜釋放療法的專業保健人員包括:醫師、生理治療師、按摩治療師..等等。他們可以在一系列的研討會上學習這套技巧,然後運用在醫院、復健中心、運動醫學機構和醫學專科部門(例如:老人醫學科、小兒科和牙科)。這些專業人員指出,這套療法對於急慢性疼痛、神經和動作功能障礙、生產創傷、部外傷、痛顳下頷症候群和其他症狀都有顯著的成效。 

身為人類,我們天生享有高度的自主能力.也就是選擇的自由,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只憑本能衝動行事。這個選擇能力發生在最基本的層面上,也就是我們的感官運動(sensory-motor)系統或神經肌肉系統。

以色列籍的費登奎斯原本是一位醫師,後來成為肢體教育家。他說:「只有當神經系統發出衝動,以正確模式及時按照正確順序收縮必要的肌肉。動作才會發生。」當我們要執行任何一項決定(無論向前或後退)時,我們都必須彎曲或收縮一組肌肉(屈肌),同時伸展或拉直另一組肌肉(伸肌)。事實上,肌肉都是成雙成對以相反方向發揮作用的;如果有一方過度收縮,相反的一方就必須過度伸展,結果導致姿勢不平衡、肌肉軟弱、動作範圍和程度受限。

學習如何移動

如果我們一再重複某種特別的動作模式或肌肉收縮模式,它很快就會變成不自覺的反射習慣,也就是說,我們不再注意或察覺自己在做什麼。原來的自主動作現在變成不自主動作,脫離我們的知覺範圍。經週一段時間之後,這種自動反應甚至會讓我們覺得很「正常」。亞歷山大技巧的創始者菲德瑞克.亞歷山大,把這種現象稱為「脫軌的動覺」:'把錯誤的感覺,亦即肌肉系統的不平衡,認為是對的。習慣的形成倒不是什麼壞事,事實上,它有其必要性。如果沒有養成習慣.我們每一刻都必須重新思考如何組織身體來完成動作。問題就在於不良的身體運用方式和良好運用方式同樣很容易變成習慣,而不良習慣往往是大多數人所採行的身體運作方式

結構指的是各部位的排列或組織,還有他們彼此間的關係,而功能則是針對你如何運用這套組織,如何執行運作或移轉你的結構以這個觀點來看,功能取向的肢體療法並非幫助你學會某種特別能力的一套技巧,而是幫助你做好準備,以最高效率掌握一些特殊技能(例如:使用鐵鎚、彈撥吉他、拖地板、打網球、跳舞、劈木材等等)的「準備技巧」。所謂高效率的運作是指無論從事任何活動,都能以最適當、最經濟,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的力氣和能量來完成,同時選擇最適當的身體部位和移動模式。就算只是坐下、彎腰或撿東西這些簡單的動作也是同樣的道理。

你大概覺得根本不需要他人協助就知道怎麼做這些最基本的事情。畢竟,這些都是「天生就會做的」,不是嗎?許多功能取向肢體療法的創始者,都抱持著相同的看法:人出生後都能輕鬆自然地完成各種動作(除非你有先天的缺陷或功能障礙),但是過了幾年,這些天生動作的能力就會受到干擾。各種生理、社會、文和情感經驗在你身上播下了動作模式的種子,後來演成各式各樣的障礙。你不斷累積不良的身體習慣,包括負面的身體形象、能量流通受阻等等,從寫字的方式到撿東西的動作都可能被扭曲。舉例來說,如果你剛開始學寫字的時候駝著背坐在書桌前.緊握著筆用力往下壓.咬緊牙關,眉皺在一起,部和大腿都繃得緊緊的,那麼很可能過了幾十年後,你每次寫字還是會落入這種緊張的模式,這是不自覺的習慣。

功能取向的肢體療法想幫助你脫離這種習慣傾向。它們有一個共通的基本前提:動作模式並不是永久的,因為腦部和神經系統都還具備充分的學習能力,可以重整身體的功能運作,產生新的動作習慣。而這種改變反過來也會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式和感覺。

教育而非治療

為了幫助你排除那些防礙你發揮最佳功能的因素,功取向的肢體治療師讓你投入一項學習的過程,培養你的「本體覺」,也就是從內在讀出身體感覺的能力。因此,他們常用一些講法來形容他們的理論:身心療法、身體療法、神經療法、生理療法、身體再教育、肢體教育等等。他們認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指導教師,而不是治療師。你是他們的學生,而不是客戶或病人,每一次的聚會是一堂學習課程,而非一次的治療。由於沒有預定的課程時數,所以你可以不停地延續下去.不斷學習如何以更輕鬆、更快樂的方式去感覺、感受、呼吸、移動和生活。在紐約開業的「運動知覺」教師蘿蘋.鮑威爾(Robin Powell):「訓練知覺的課程永遠也不會結束;這是一個不斷延續下去的過程。它並不是治好病痛的特效療法。」

知覺:清醒和睡眠之外的狀態

所有的功能取向肢體療法最強調的就是感官復甦,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此時此刻的感覺。費登奎斯把知覺稱為清醒和睡眠之外的第三種存在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很清楚地知道你醒著的時候在做什麼,就如同我們有時候醒著也會知道睡著時做了什麼夢。」

如果沒有這份知覺,你就不算完全居住在你的身體裡面,也無法控制所做的事情和你如何做這些事。西藏人有一種比喻:每一個人就像一輛馬車,我們的慾望是馬車上的乘客.肌肉是拉車的馬匹,而架就是這輛馬車的車體。如果馬車伕(知覺)很清醒.把疆繩拉好,那麼馬匹就會順利地拉著馬車,將乘客送到既定的目的地。如果你的馬車伕睡著了,你的知覺沒有發揮作用,那麼馬匹就會拉著你漫無目的地拉著到處亂晃。

這種感官復甦也就是體會身體實際的感覺,這些感覺是神經系統在持續監測你的內在狀態、不斷傳輸訊息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你也許會用一些字眼來形容這些感覺:冷、緊、麻木、沈重、尖銳、潮溼等等。這些生理特性和你的生活經歷不同,你所經歷的感受可能是受到支持、不舒服、安全和被遺棄等等。而感覺和情感上的反應(例如:憤怒、得意或悲傷)也不相同。

當你在移動中把注意力集中於身體的某個或某幾個部位時.你可以感覺到哪些部位在動,哪些部位沒有動;你也會察覺身體的僵持或緊張模式。當你以這種方式徹底探索身體,你的感覺運動系統就能發揮作用,讓肌肉和腦部建立良好的溝通。

中樞神經系統(簡稱CNS)是身體的功能控制中心。運動神經,激起動作的神經,位於脊柱前方,以「遠心網路」(efferent network)向外散布於肌肉組織裡。當學電流衝動透過運動神經傳到它們所控制的肌肉時,便會引起肌肉的收縮。感覺神經,負責感覺身體內外各種狀況的神經,位於脊柱後方.同樣延伸到相同的肌肉肌腱關節。它們的工作就是把動作的相關資訊(例如收縮程度、彎曲角度等等)沿著「向心」通道(afferent pathways)回報給中樞神經系統。腦部的感覺運動傳訊管道也是類似的結構;訊息在回饋環(feedback loop)裡不停地來回傳送,所以你才能移動。不同的感覺接受器讓你知道你在空間裡的位置、你的關節壓縮或打開到什麼程度、你會不會覺得疼痛、你的肌腱承受著多大的拉力、你的肌肉收縮或放鬆到什麼程度.還有你的部和地心引力的相對位置

增加感官的訊息

如果肌肉一直保持習慣性收縮,到了你無法讓它們放鬆的地步,光靠自己或別人告訴你要改善姿勢和動作是不夠的,也根本徒勞無功。除非你時時保持警戒,提醒自己「抬挺胸」,不然就算你的用意再好,你還是會回到彎腰駝背的老樣子。《約伯的身體》(Jobs Body)一書作者朱磺針對這種現象提出解釋:

在我們具體了解事情的狀況,明白事情能夠以何種方式改變、改變到什麼程度之前,我們往往沒有足夠的動機去從事那些改變;就算我們想做一些有意義、有幫助的改變,我們也不知道從何下手。我們一輩子都是憑著感覺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感覺到更完整、更和諧的事物,在那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更完整、更和諧……感官的輸入訊息是發動、組織所有層次的行為最主要的因素

換句話說。如果要獲得新的運動控制,我們就必須增加新的感官訊息。身體再教育者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幫助你釋放肌肉的緊張壓力,以更輕鬆的高效率模式來取代那些痛苦的低效率模式。他們通常會運用一種方法或綜合數種方法    例如:輕微的雙手施壓按摩、口上的指示和動作體操等等,讓你穿著舒服的衣服躺在按摩怡上或地板上;這些教師並不示範動作,他們只是在一旁指出指導,讓你有機會以「動覺」而非視覺自行加以體會。這不是被動的過程;你必須是一位主動、清醒、積極的參與者。

這些身體再教育者的目標並不是要幫助每個人獲得理想的體型或姿勢,而是要讓你的身體消除過度的肌肉緊繃,讓全身重量平均分配,免除肌肉關節的壓力,使動作順暢無阻。在這樣的情況下伸肌和屈肌處於最佳平衡狀態,也就是費登奎斯所稱的「強力姿勢」(Potent posture)亞歷山大則直接稱之為「平衡位置(poise),他特別強調部在脊椎頂端維持適當的平衡姿勢是最重要的。費登奎斯或亞歷山大教師會輕輕觸摸你的肌肉(有時還會把它抬起來),以判斷你是否有僵持或不順暢的動作。他們並不會強力拉扯或壓迫你的組織,因為他們的目標並不是促使你產生改變,而是引導你進入內學習的過程。他們引導你集中注意力,提供神經系統開始改變所需要的感官訊息。你的肌肉不必用力,他們以溫和的觸摸協助你開始注意那些你不知不覺停止去做或從來沒學會過的動作。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教師為你勾勒出你既有的感覺。當他們以新模式(並非 你自己操作的模式)移動你的四肢和肌肉時,他們就暫時擔任你的運動系統。透過腦部的自我平衡、自我矯正機制,你本身「凍結」的肌肉終於有機會放鬆下來,因為它們終於體認此刻的動作不需要用到它們。這樣的模式也可以啟動你的感覺細胞,使它們接收運動系統傳來的刺激,然後反過來刺激運動神經元產生活動。你所得到的結果在自主層次上的新運動模式。肢體教育家漢那說:「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就像兩根棒針一樣不斷地交叉編織,不但提升了內在活動的感官復甦,也促進了內在感官復甦的活動。」

功能取向的肢體治療師透過動作慢慢引導你,讓你有機會察覺你的習慣動作和比較理想的行動模式之間有什麼不同。一旦你感覺出兩者的差別.你就能夠以更有效率的新模式漸漸取代舊有的模式。

你也可以重新教育自己的感官運動系統而不需藉助教師的引導觸摸,「葛達˙亞歷山大均衡張力療法」、「感官復甦療法」或「運動知覺療法」就是很好的例子。你躺在地上或維持其他姿勢,聽著教師的指示或問句,以非常緩慢的動作完成一套特別的體操;當你非常仔細注意內在的感覺時,你會讓現身體受限制的部位。光是這份體認就足以引導你產生改變,協助你排除障礙,展開新的動作模式。

如果你目前已經參加某種動作訓練課程,請記住:許多動作訓練的指導教師常常把數種功能取向肢體療法綜合在一起。肢體教育先鋒菲德瑞克˙亞歷山大、葛達˙亞歷山大以及金得樂,分別發展出獨特的身體再教育方法,而目前通行的各種療法都深受他們的影響。當你熟悉本章所介紹的功能療法之後,你不妨猜猜看你的老師受到哪些療法的影響。

本體覺 :平衡感與內耳的關係

保持平衡是內耳的功能。在每一邊的內耳裡都有兩個感覺器官負責感覺地心引力,還有三個負責感覺部在運動中的加速和減速。三個半規管互呈直角排列,裡面都充滿了液體和一簇簇的纖細胞(接受器)。每當我們傾斜部時,這裡面的液體就開始流動。而纖狀的突起馬上接收它的移動訊息,傳往腦部。     在此同時,內耳小囊的小(懸浮在果凍般的物質裡)會改變它們的位置,壓迫纖組織的末端,而這些組織便將訊息傳送到腦部去。腦部綜合動覺接受器、內耳平衡器官、眼睛和腳底壓力接受器所傳來的訊息,想出哪些改變可以協助我們保持平衡,接著就命令肌肉做出必要的調整

先談功能再談結構

神經再教育療法」認為功能會修正結構。事實上,除非有功能上的需要,否則結構並不會存在。就這種觀點看來,結構療法和功能療法基本上是一體兩面的。以生理方面來說,兩者都是針對我們與地心引力的關係、我們的姿勢、緊張拉力的均衡分配,以及我們與時空的關係。可是以追求重大改變的目標來說,它們來自兩種不同的立場(「以結構影響功能」相對於「以功能影響結構」),而且它們所要治療的身體系統也不相同(筋膜系統相對於感官運動系統口它們所採用的雙手施壓方法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深度按摩」相對於「輕微按摩」,有的功能療法根本不做接觸)。然而,這兩種取向的療法都是為了讓我們運作得更輕鬆。

輕輕鬆鬆 ,好處多多

如果肢體教育家想找一句口號來標榜他們的療法,他們很可能會說:「輕輕鬆鬆,好處多多。」身心再教育和你在學校所學的課程並不相同,它不要求你努力達成既定的目標,只是讓你參與「自我認知」的過程。指導教師會提醒你不要勉強,不要拚命努力;你要做的是自然放手,而不是努力克服困難。我們的身體喜歡快樂而不喜歡痛苦,只要依照這個原則,不要傷害自己或別人,你就會更輕鬆地得到更多收穫。不要有批判性的反應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噢,我以那種方式移動實在是太蠢了」.因為這類的批評其實只會帶來更大的緊張壓力。

根據肢體教育家的說法,改善神經肌肉系統功能可以讓你的動作更輕盈、更放鬆、更順暢,這樣的結果不僅帶來更優雅的舞姿或消除做家事所引起的習慣性背痛,它還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舉例來說,當你的感官運動系統適應不良的習慣之後,不必要的習慣性肌肉收縮便會限制你轉動部的能力。費登奎斯指出:部可說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潛望鏡,它負責將感官資訊傳送到腦部。」由於主要的感覺器官都位於部,所以如果你無法轉動部以發揮看、聞、聽和平衡的作用,你就失去察覺四周環境變的能力,也無法做出適當的回應。在那些比較不倚賴現代科技的文裡,人們的感官運動系統、動覺或本體覺往往很發達,因為他們必須倚賴這些功能求生。

感官運動功能的發揮程度也是決定我們老的重要因素。漢那指出:「我們的文接受一些現象為老的正常表現,其實正好相反,那些現象是我們文的不正常表現。」你的身體運作得愈有效率,當你步入老年期之後就愈能維持彈性、回應、活力和能力。彎腰駝背、行動僵硬遲緩、衰弱無力都不是老的必然現象。你可以喚醒、伸展、強那些凍結、摺疊、遺忘或虛弱的身體部位,重新發揮良好的功能。

就像結構取向的療法一樣,功能取向的肢體療法也會帶來許多好處:減輕疼痛、促進健康、增長壽命.還會消除風溼、神經脊椎呼吸系統的病,解決壓力所帶來的困擾。當習慣的動作模式消失後,你的動作、彈性、平衡和協調也都會擴展增強;由於你的動作就是你的感覺和思考,因此你在態度和情感上都會有所改變。隨著焦慮減少。你的心胸也就愈來愈開放,你的自我形象和自尊都會大幅提升,你將擁有更充沛的能力活在當下,更能接受全新的觀念,體會全新的經驗,解決難解的問題,也更能容忍他人

 

資料來源:肢體療法百科

人氣:9011 推薦:0 2007-07-17
發起者:  小美女萱萱
 
編輯記錄
 

查詢編輯人員:

人氣身分時間
11筆 | 上一頁 < [ 1 ] > 下一頁 |  第

第1篇.

肌筋膜釋放療法

  羅伯特,渥德醫師(Robert Ward)是一位整骨醫師,他針對身體的軟組織發展出一套雙手施壓按摩技...
人氣:7258 推薦:0 2007-07-17  發起者:   小美女萱萱